跳至主要內容

未来三年的计划


未来三年的计划

19 年 1 月份的时候,就隐隐约约感觉到有一个模糊的、呼之欲出的东西时常浮现在意识中,但是天天加班没时间细想,之后的几个月也在不紧不慢地琢磨这件事,有进展就在日记里记录一下。

直到昨天,我终于将它们条理清楚的捋顺了,这可能是一些三年范围内对自己影响比较大的决策,不知道自己能不能知行合一,三年后再回来看吧。

# 1 通过冒可控范围内的风险,去博上限比较高的进步

年初的时候,有很多大厂裁员,加之公司内也听闻有大龄程序员年底考核被低分激活,行业如此不景气,职场萌新也势必会是城门失火殃及的第一波池鱼,所以我就用抽样统计法和排除法,预测推算了一下自己的下一次考核,细节就不说了,结论是:很大概率低分吊车尾。

我一看,这怎么能行呢,我的眼前浮现出爸爸的脸,想起他陪我刷红宝书的那些日日夜夜,他听到这个结果该是多么失望啊,我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遂开始琢磨应对措施,因为距离下一次考核还有半年,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我的战术清单列了满满一张纸,且不说这些计划的可实施性有多大,毕竟我就是不吃不睡可能也无法在半年内赶上团队大佬们的水平;而且,人的能量和创造力都是非常有限的,张老师常说:“不要自欺欺人,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大多数人拼命工作一周之后就得缓一周,工作质量还不如花两周时间慢慢做好;再者,如果我全身心扑在 KPI 上面,那我原本就十分贫瘠的业余生活必然会更受挤压,没时间录播客写公众号了,睡前看的书要从欧文亚隆改成图灵了,想想就觉得没有盼头。

那难道真的只能做一条咸鱼,原地趴一会儿了么?

我去找我的导师聊了聊。他陪我走过了一些很艰难的认知阶段,总是能在关键时刻点醒我。他告诉我,“资本主义不吃大锅饭,团队中必然有人垫底,保持淘汰率是最好的队伍形态。但是考核得低分也没什么大不了,它没有裁员那么严重,归根结底就是少挣几万块钱的事。别想太多了,你想也解决不了,就正常发挥就行。”

那一瞬间,应该可以用醍醐灌顶来形容,之前被灌输过无数次的一句话浮现出来:“好的决策都带有「非对称回报」属性。也就是决策错误带来的问题和风险有下限,但决策正确带来的收益无上限。”(举个例子,过马路闯红灯显然是一件上行收益很小而下行风险无限大的事情。)而我导师所说的正常发挥,其实正是让我寻找一个对自己有非对称回报属性的工作模式,使用这个策略去分配接下来的几年时间,别执着于眼前的一点得失,用长线思考,想想三年后,你的生活还会受某一次考核结果的影响吗?现在做的哪些事情,是真正对三年后的自己有收益的?

另外,关于「想太多」,我再插一句。最近新招了几个实习生,一起吃饭时,我问他们工作得开心吗?他们常常愁容满面的看着我,正襟道:“师姐,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转正,你能传授一点经验吗?”然后进一步会跟我打听一些部门 HC、入职流程、或者某个同事的工作经历等八卦消息。我一时语塞,脑子里飞快闪出一些话,但是说出来太像鸡汤了,只好抿嘴打住,在这里写下来。

首先,虽然我十分理解毕业求职的煎熬过程,但是从一个过来人的角度,一个实习生的目标其实不应该是转正拿 offer,而是抓住机会尽可能地向大厂的前辈们学习,换句话说,拿到 offer 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其次,能否转正这件事有太大的随机性和不可控,名校还有很大概率录取傻子呢,更何况是一个小小的校招呢;最后,从用人方的角度考虑,更多时候是需要你是把事情搞定,产出一个杰出的结果,不去好好阅读文档琢磨技术,天天想着转正率,反而是缘木求鱼南辕北辙了。

一怔之下,我意识到这些话,同样可以用在纠结考核得低分的我身上,真是当局者迷啊。

# 2 用开放的眼光,去玩非零和的游戏

三月的一个失眠的夜晚,我看了一本书,叫《阻力最小的路》,作者是个音乐家,核心观点是“用创造力的修炼,来取代不断解决问题的人生结构革命”。

我认为这本书属于大方向上正确但是小论点论述上有点扯淡,所以读起来很快,两个小时就看完了。而其中半小时我都在反复品读其中一篇文章,讲的是开放的心。

“开放,意味着放开自己,放下过去的成见、包袱和心理阴影,让自己回到最真实的状态。令人神奇的是,当你开放自己变得真实的时候,世界也会随之向你开放,世界上的每一件东西,每一件事情,每一个人也都变得真实起来。”

“在惯性思维中,世界是封闭的,你与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固定的,也是单线的,这种情况必然得不到真实的认识,就像盲人摸象,你站在大象腿边,摸到的是象腿;我挨着大象鼻子,摸到的是象鼻……虽然都是亲身经历,但是因为从一个固定的角度看问题,必然得不到全面的真是认知。”

“而一旦开放自己,你与事物之间便会产生一种全息和全面的联系,以前看不到的一些联系这时会出现在你眼前,无数新奇的想法会涌现出来,你与事物之间无限的可能性也随之显现。”

“‘空’不是指空虚和空洞,而是指没有成见、没有偏见、没有束缚、没有心理阴影之后,内心变得清澈和澄明,回归自由真实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没有了占有欲和执着,只有进取心和专注,于是脑洞大开,目光如炬,能激发创造性思维,发现事物之间从来没有人发现的新的联系、新的天地,找到阻力最小的路。”

不知为何,读到这我就像被突然拽到了高空、拥有了俯视视角一样,能纵观生活工作中的许多人和事了,当下的处境和情绪一下子缩成了一个玻璃弹珠,被我拿在手中仔细观察。我突然能理解合作的产品以及公司基层管理者们的动机和处境是什么了,我也明白了工作并不是一场对抗,不能用解决问题的思维去磨刀霍霍、冲锋陷阵。

处理问题,就是把问题放在了自己的对立面,变成了零和游戏。

而非线性的思维,则是把注意力转移到创造这件事情上,不要想着自己的人生总有些问题要去解决,总是跟自己作斗争,而是要去追求共赢,去玩一个非零和的游戏。

这本书还让我重新思考了减肥这件事。

首先食欲作为生命中最根本的欲望,如果用意志力与之硬碰硬,那胜算很低;其次我渐渐明白,你怎么度过今天的,就会怎么度过四十年后的一天,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如果怎么样,我就会变得怎么样」这种事情,或者说这种变化是不可持续的。所以,慢慢改变生活和饮食习惯,可控范围内,及时行乐。

# 3 做一个艺术家,把创作当成自己的人生主线

(以下内容部分摘录自『得意忘形』播客)

艺术家最核心的本质是什么呢?

第一,艺术家的使命是用作品表达自我;

创作是探索世界底层规律的过程,只有从一个东西深刻的、内部的机理去理解它,才能把它从 0 到 1 创造出来。创作的过程也逼迫我们做深入思考,这个思考的状态和过程是十分可贵的。

创作不受形式的限制,大到创业实现一个产品、雕刻一副雕塑、写一首歌曲,小到写一篇文章、剪一个 vlog、甚至做一顿饭,都可以是创作。

第二,艺术家的另一个核心目标是探寻自我;

创作有两个标准:首先,创作是一个深思熟虑之后的结果;第二,创作是尽最大努力去诚实面对自我的结果。

用佛教的话说就是:做一件事情的『发心』是什么?

如果你在做一件事的过程中寻找自我、发现自我、甚至改变自我,那就可以说你在创作。

第三,大部分艺术家都有点穷;

这并不是在说穷是做艺术家的必要条件,而是,其实我们完全可以转换一个思路,把创作这件事情当做自己的人生主线,将平时做的工作(day job)看成支持我们搞创作的一个收入来源和手段,用一个艺术家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做个艺术家,听起来可能有点可笑,甚至是荒谬。我刚开始听到这句话时,也没有放在心上,但是最近再听的时候,我突然发现,自己妥妥地就是一个艺术家啊!

这感觉就像莫里哀的小说《醉心贵族的公民》的主人公约丹在得知“散文”的定义之后,惊奇地说:“想想我一生都在说散文,自己却不知道。”

我也不知道这样的日子还能持续多久,但是今夜的晚风真的好凉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