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和她的房子
外婆和她的房子
最近看了一本书《外婆和她的房子》,很有意思,是沈奕斐的妈妈口述,沈奕斐的女儿撰写的一本回忆录,讲述了她妈妈(52 年生人)从小时候读书,到参加集体生产队挣工分、到结婚和婆婆同住斗智斗勇、到培养女儿考上复旦大学、到和女儿女婿一起在上海租筒子楼、到买房装修又换到大复式的故事,写得非常生动、引人入胜。我只用了一天半时间,就把它一口气读完了,看得有点入迷,导致昨天晚上做梦都是改革开放年代的一些故事。
外婆在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的生产队生活,让我特别有感触,我第一次知道原来干农活这么辛苦,不只需要体力,还需要技巧。那个年代对农活的要求极高,劳动不仅直接影响产量,也代表着做这件事的人的素质高低和积极性,大家对每个人的水平是心知肚明的。所以外婆作为一个共青团员就更要积极努力,在抢双季稻的农忙时节,每天只睡 4 个小时,累到脚底长茧发炎,全是脓水,还是依然坚持下水田干活。
《外婆和她的房子》
也许现在的人想来,我当时的想法是傻瓜式的,这个人肯定是有毛病的,连自己的身体都不顾。但这就是那个年代的普遍的想法,舍己为人,干部冲在前面。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奶奶,她也是这样干活不要命的,当时我奶奶在建房子的时候,不小心滚到了火堆里烫伤了,全身的伤口还没有愈合,她就不听劝阻地去地里干活,结果遇上了一场大雨,伤口又淋湿了,感染了,然后就落下了一身的病,后面一生都被病痛折磨着。
以前我不理解,她为什么要这样不顾身体的去干活?明明多干一点少干一点,都是记一个人力的工分,又没有什么 KPI 考核压力。直到我看了这本书,才对奶奶的故事多了一些理解,同时我也非常遗憾,我的爷爷奶奶已经不在世了,所以再也没有机会去问一问他们年轻时候的故事了。
在搞生产队的年代,虽然可以摸鱼混工分,但是人人心中有一杆秤,大家都很在乎自己在集体中的评价,还有对集体的贡献。
《外婆和她的房子》
那个年代对价值感又很强烈的使命。只要是光荣的,有价值的,不管多苦多累,多“无意义”,都会有千千万万的人上,奋力地去做,好像光荣能当饭吃。所以,外婆一想到能为全村社员同志服务,就很有动力,工作非常努力认真,村里人都很认同和喜欢她。
外婆对那段往事的回忆是美好的、充实的,但是辛苦也是真的辛苦。
读到这一段,说实话我大受震撼,人民公社化运动,距离现在也才过去了 50 年,但是在同一片土地上的同一群人们,所面临的社会规则和价值取向已经变得完全不一样了。
我们无法想象 50 年前房子和工作是分配的、没粮票有钱也买不到粮食、无私奉献和做好事是人人都追求的;外婆也想不到 50 年后,年轻人不再风吹日晒而是坐在办公室里工作、粮食和商品过剩、人们衣食无忧却还是不快乐。
现在的 90 后、00 后们,拿着几十倍于人均收入的年薪,依然对未来很迷茫,打工一辈子买的老破小和攒积分排到的北京户口,有的人可能一出生就有;十年苦读考上了 211,学的是高等数学和量子力学,毕业却开发着微信炸 💩 动画和抖音美颜滤镜;面对大城床小城房的两难,要么背上 30 年的房贷,冒着 35 岁失业、年底裁员的风险勉强上车,要么回到家乡找一份体制内、一看能看到尽头的稳定工作。
而外婆虽然也经历过贫穷、饥饿、辛苦,但是她劳动的时候,是非常有使命感和价值感的,是光荣的、有意义的,老了回忆起来也是快乐的。而快乐和意义,正是我们这代人最缺乏的东西。
这也让我更加确信了一个想法:人生就是一场游戏,而别人都是 NPC。
相关信息
对我们每个人而言,世界上其他人本质上其实都是 NPC。
试想,假如让你玩一个游戏,而且只能玩一次。那你会在意游戏里 NPC 对你说什么或者做什么吗?你的想法和目的肯定是去探索这个游戏,看看能怎么玩,游戏里的 NPC 说的话哪怕冒犯你打击你,又能引起你多少情绪反应呢?你会 care 游戏里的 NPC 在干嘛吗?另外游戏里你解锁的成就(或者你损失的物品财产之类的),其实只在游戏里是有意义的,跳出这个游戏,这些成就没有任何意义。不管你是什么级别的玩家、有多少游戏里的金币,其实都只是游戏里的东西。
同理,我们这个世界里的任何成就,其实到了一个更高维度的地方都没有任何意义。
由于历史的进程,90 后 00 后可能无法幸免地经历着小镇青年到大城市的漂泊之苦,阶级跃迁的攀爬之苦,内卷 996 的工作之苦……
但是,我们真的只能按照主流的游戏规则去玩这场游戏吗?有没有一条路是少有人走、十分幽寂,但是更诱人、更美丽的呢?